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16日至17日,88038威尼斯未来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满怀热情奔赴福州市连江县潘渡镇,开启了一场融合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产业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会师故址忆峥嵘,蟠桃新园润心田
实践首站,队员们来到承载厚重历史的连江县潘渡镇高岳村高岳会师广场。这座依山而建的广场,在苍翠群峰间矗立起一面鲜艳的“红色旗帜”——高岳会师纪念碑浮雕墙。纪念碑设计匠心独具,旗帜造型,最高处1.949米,最长处7.7米,底座七级台阶(一大六小),象征着1949年7月7日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一”)与连江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六支游击武装(“六”)在此胜利会师的光辉时刻。
在村书记陈国水的深情讲述中,76年前那场决定连江乃至福州解放命运的关键会师,其磅礴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鲜活呈现。队员们深刻领悟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特别是高岳会师所彰显的革命先辈在逆境中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淬炼,进一步筑牢了队员们“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激发了服务乡村、建设家乡的责任担当。
历史昭示未来,奋斗正当其时。带着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的力量,实践队旋即投身于高岳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探访特色水蜜桃采摘园。烈日当空,队员们化身“桃农”,穿梭于繁茂的桃林间,体验采摘的辛劳与喜悦。汗水浸透衣衫,笑容洋溢脸庞。品尝自己亲手将采摘的水蜜桃,甘甜的滋味不仅滋润了心田,更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发展特色产业对带动村民增收、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作用。 这次沉浸式的劳动实践,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对“三农”工作的理解,强化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将青春才智挥洒在乡村振兴广阔天地的使命意识,为未来投身兴农事业积淀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真挚情怀。
追寻先遣足迹,汲取奋进伟力
7月17日,实践队成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连江县潘渡镇贵安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贵安)陈列馆,共同参观学习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在闽革命奋斗史。
作为福建重点革命老区,连江在红军长征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为中国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先遣队北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依次走过“临危受命的红七军团”、“进军福建的抗日先遣队”、“纵横浙皖赣的红军先锋”、“血战到底的红十军团”、“浴火重生的挺进之师”五大主题展区。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全景式再现了先遣队在闽浙皖赣大地浴血奋战的壮阔征程。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岁月,被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家国安宁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
此次参观学习,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队员们不仅系统了解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勇事迹,更从中深刻体悟到革命先烈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宝贵精神品质。这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的前行道路,激励着大家将学习所得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服务国家发展的澎湃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扎实的行动,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力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古道寻迹砺初心 青春接力谱新篇
追寻着先烈的足迹,实践队员们顶着酷暑,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攀登汤岭古驿道,探访位于山腰的红军伤病员临时救助点遗址。这条始建于宋代的交通要道,见证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与敌激战的烽烟,留存着茶亭战斗遗址、红军泉等不朽的红色印记。
在庄严肃穆的遗址前,汗水浸湿衣衫的队员们肃立聆听指导老师讲述那段救护伤员的感人故事。崎岖的古道、简陋的遗址,无声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难与坚韧。踏着先辈的足迹,队员们不仅是对革命奋斗历程的实地体悟,更是对初心使命的深刻叩问与传承。 这次特别的“重走”,让队员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光辉革命历史,是为了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肩负起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将赤诚的报国之心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实践。
红色薪火永相传,青春赋能绘新篇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实践队员们收获满满。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崇高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伟业、奉献民族复兴梦想的强大动力。 队员们一致表示,必将把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重温红色历史中传承不熄的革命薪火,在体验劳动实践中厚植深厚的“三农”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舵,以扎实的专业本领为帆,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广袤田野上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绚丽篇章!